1988 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D. A. Patterson 教授等首次在论文 “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中提出了 raid 概念 ,即廉价冗余磁盘阵列(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其实“RAID”这个名字也是通过抛钢镚的方式取得。
那RAID可以做什么呢?
从开场上文当中知道的“廉价冗余磁盘阵列(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可以将多个硬盘组合在一起,发挥出相比单个硬盘更大优势的一种技术。“RAID”发展到现在几乎是没一台电脑都配备的功能,只是“RAID”功能一般不容易开启成功,所以如果你没有跟系统运维这个职业打过交道,那自然会有许多同学不知道。简单点的理解,就是可以将多个硬盘组合成一个硬盘使用,从而加快硬盘的读写性能,或者增加数据的稳定性。
RAID的级别从RAID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巳经发展了多个级别,有明确标准级别分别是0、1、2、3、4、5等。但是最常用的是0、1、3、5四个级别。其他还有6、7、10、30、50等。
更深入的了解“RAID”,可以参考https://blog.csdn.net/wunianjiumeng/article/details/79642643
虽然说“RAID”好几个级别,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一般使用最多的还是“RAID0”
相比其他“RAID”级别来说,“RAID0”除了数据安全性等于“0”之外,其他的提升还是非常大的,经历过在固态硬盘战场的厮杀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大部分用户所在乎的读写性能,在“RAID0”模式当中,几乎可以将固态硬盘性能达到一个倍速的提升。当然在体验当中的4K性能,并未有多大提升。
big君用金储星固态硬盘做了一次实验,一共用了两个512gb的,因为看到他们家两个512gb的固态硬盘,还比一个1TB的便宜不少,所以既能够组合成“RAID”模式,又能够提升很大的性能,那么这个具有性价比的方式,自然是不能够轻易错过。
当我们在BIOS里面设置“RAID”模式以后,那两个硬盘就会组合成一个硬盘。鲁大师检测电脑的各硬件。SSD识别为英特尔Raid 0 Volume 952GB。(忘记拍照了,找个网图凑合一下)
组合成“RAID0”模式后,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好处,就是你的硬盘数量越多,性能的提升也就是越明显,什么倍速什么大容量都可以轻松满足。理论上根据一名网友的说法是,可以达到1、2、4、8倍速性能的提升,如果你的主板有多个“SATA”接口,那想想就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看看这SATA3的读写性能,真的是很爽的感觉。经过big君的测试后得出结论,理论上的倍速是别想了,不过七八成的速度提升还是可以实现,关键在于这个写入性能提升没有读取性能的多。
不过用最实惠的价格尝试最棒的性能,一直都是big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好了,不知道经过这次的讲解你对“RAID”磁盘矩阵模式,了解的怎么样,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可以将多个硬盘组合成在一起共同使用的技术。从而达到数据安全性能提升或者性能提升的目的。
原创文章,作者:大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硬盘中的RAID是什么?